叠加此前与隆基绿能、青海高景太阳能、宇泽半导体签订的长单销售协议,今年以来,通威股份已签订5份重大销售合同,按照前述测算方式,预计销售总额达2540亿元。
此外,昱能科技参与制定了13项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其中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起草了《光伏发电并网微型逆变器》团体标准,为国内微逆行业的发展贡献了核心力量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7,356.61万元,同比增长51.61%,实现净利润3,072.17万元,同比增长123.87%。
国际知名的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机构Wood Mackenzie于2021年10月发布的《全球光伏逆变器与组件级电力电子设备市场展望2021》显示,2020年,在微型逆变器市场中,昱能科技位居全球第二名,中国第一。公司微型逆变器、智控关断器、能量通信器等产品已经在中国大陆及美洲、欧洲、澳洲等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实现销售,并取得了100多项国内外认证证书或相应列名。研发人员占比及发明专利数量均领先多家逆变器同行通过对比发现,高速增长的经营业绩与昱能科技研发能力及技术优势密不可分。截至2021年12月31日昱能科技共有研发人员87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48.60%,为公司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2021年,分布式光伏发电随着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展开以及国补0.03元/ kWh的政策刺激下装机迎来爆发式增长。
根据最新的招股意向书显示,公司预计2022年上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至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1%至96%;同时净利润约为1.15亿元至1.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6%至243%。在他看来,昱能的业绩会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周期,目标是在 2024年突破50亿的销售额,打造出中国的Enphase。根据华晟新能源官方信息,近期华晟已通过对 SMBB等技术的应用将 M6单片银浆耗量降低至 150mg/片以下,叠加电池转换效率与产线产量的提升,我们测算近期 HJT 电池非硅成本已下降至约 0.35-0.4 元/W区间,相比于去年同期降幅约 40%。
2016年之后,PERC电池接棒起跑,到2020年,PERC电池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已经超过85%,BSF电池淘汰出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取决于光伏电站成本的下降,目前的光伏电站成本主要由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构成,由于光伏发电不消耗燃料,因此运维成本较低。目前比较典型的P型电池包括 BSF电池、PERC电池、PERC+电池等,典型的 P 型电池包括TOPcon电池、HJT电池、IBC电池等。电池片是太阳能发电的核心部件,通常分为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电池片,由于晶体硅电池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工艺成熟、原料储量丰富等优点,因此目前晶体硅电池片占有主要市场份额,占有太阳能电池 95%的市场。
P型电池主要有BSF电池和PERC电池两种。根据 PV Infolink 统计数据,2021 年全球前五大电池片制造商为通威、爱旭、润阳、中宇和潞安,除去电池片专业制造商以外,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组件生产商在光伏产业链多个环节进行布局,也具有电池片产能,可以提前关注。
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1 版)》预测,N 型单晶硅片的市场占比将从 2021 年的 4.1%迅速增长到2025 年的 25%,到 2030年 N 型单晶硅片的市场占比将接近 50%。在硅料环节,工业硅被提纯成为光伏级多晶硅料;在硅片环节,多晶硅料被加工成为单晶硅棒或多晶硅锭,再经过截断、开方、切片等工艺,得到单晶硅片或多晶硅片;在电池片环节,硅片经过制绒清洗、扩散制结、刻蚀、化学气相沉积和丝网印刷、烧结等步骤,得到硅基光伏电池片;在组件环节,光伏电池片将与光伏胶膜、光伏玻璃背板等组装在一起,得到可以应用于下游光伏电站的光伏组件。效率是目的光伏产业可以分别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等环节,其中硅料与硅片环节为产业上游,电池片与光伏组件为行业中游,下游为发电系统。根据隆基绿能官方信息,近日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测试,隆基 M6全尺寸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 26.50%,创造了大尺寸单结晶硅光伏电池效率新的世界纪录。
目前银浆环节的降本正在有序进行。根据ISFH的数据,PERC、HJT、TOPCon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分别为24.5%、27.5%、28.7%。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19 版)》的数据, 2019年国内P型电池浆料的耗用量为114.7mg/片(M2 规格电池),其正银约83Mg/片,背面银浆的耗用量约为正面银浆的 38%,约32mg/片(M2硅片)。银浆和设备是N型电池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结合电池非硅成本、硅成本以及效率提升对组件端成本降低的促进,预计 HJT 组件端整体成本有望在 2022年底至2023H1贴近PERC 组件,从而降低应用 HJT 组件的光伏电站的 LCOE,进一步扩大终端电站业主的接受面并逐步进入大规模替代周期。而目前国内电池的非硅中枢成本普遍介于0.25-0.3元/W左右,因此成本占非硅材料比重达到 30%左右,属于电池生产环节中相对重要的辅材。
保持光伏电站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IRR(内部收益率)不变的情况下,同一转换效率下的TOPCon电池可以比PERC电池的价格高16.5%,HJT则还要高。假设电池每片功率为5.4W/片,对应每W成本 0.08 元。
在此期间,电池转换效率从不足20%提升到超过23%。《每日财报》注意到,电池片是决定组件效率和成本的核心器件,对于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整体而言, HJT电池非硅成本有望在 2022年底降低至约 0.3元/W,后续有望进一步降低至 0.25元/W。HIT 是天然的双面电池,由于目前 HIT未得到量产,其正银和背银均采用 150mg 的低温银浆制成,双面低温银浆的消耗量将达到 300mg/片,是单晶 PERC 电池的 2.62倍。2015年之前,BSF电池占了总市场的90%,是绝对的主流。硅基光伏电池以衬底材料进行分类可以分成 P型电池和N型电池。
基于正面银浆 4150元/kg,背面银浆2750元/kg进行测算,每片电池需要需 要银浆的价值量为0.43元/片与PERC电池无法突破的瓶颈相比,以TOPCon、HJT(异质结)、IBC等为代表的n型电池,则有着更高的理论发电效率。
对于各种技术路线的选择,晶澳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HJT、TOPCon和IBC技术目前都有不同的厂商在研究和实践中,它们都具备更高的电池效率,相较于P型要高1%以上,产品性能得到优化,在电站端具有更为优异的发电表现。但目前,在一体化单瓦成本上,n型相较于P型还有不同程度的偏高,如何选择这些电池技术路线,是根据不同厂商对于自身发展和产品策略不同而制定。
据了解,该项目将建设11GWTOPCon高效电池及15GW组件智能生产线。对于隆基等规模较大的头部企业,押宝的风险大于收益,因此更愿意选择一种平稳的方式。
据介绍,该电池为背结背接触结构,正负两极金属接触均在电池背面,正面无电极栅线遮挡,100%接收太阳光,电池正面全黑、有效降低光学损失的同时美观度得到大幅提升。到2030年,n型电池的实际转换效率将超25.5%,比P型电池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该系列组件采用210大尺寸HJT专用电池并结合了单面微晶技术,为双面双玻半片组件,可以实现高达85%的双面率以及更优的LCOE成本。根据ISFH的数据,HJT、TOPCon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分别为27.5%、28.7%。
群雄逐鹿难定论双碳目标确定,光伏产业再一次迎来发展良机。现阶段来看,无论是硅片、电池还是组件,n型产品的报价都要略高于同规格的P型产品,这是n型光伏大规模推广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3家不同的企业,看似发布了3种不同的产品,其实背后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名字n型电池。当然,想要替代PERC电池,只有理论上的极限效率显然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更多实践。
n型等来了春天6月26日,华晟新能源异质结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先进论坛落幕。粗略估算,今年底能够实现的15GW HJT产能中,预计有3GW为研发或者中试线,实际能够批量生产的只有12GW左右。
ABC(All Back Contact),电池为背结背接触结构,正负两极金属接触均在电池背面,正面无电极栅线遮挡,100%接收太阳光,电池量产平均效率高达25.5%。此次论坛上,华晟新能源发布了喜马拉雅G12系列组件。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世界上本就没有那么多理所应当。P型电池中,主要包含BSF电池和PERC电池两种,2015年之前,BSF电池占了总市场的90%,是绝对的主流;2016年之后,PERC电池接棒起跑并逐渐占据市场主流,CPIA的数据显示,2020年,PERC电池占比从2019年的65%提升至86.4%,BSF电池淘汰出局。
2021年6月,爱旭股份推出了基于IBC技术的ABC电池;2022年6月28日,采用ABC电池技术的ABC组件正式推出。对于此事,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曾做过说明,他认为,现在光伏电池产线的投资金额很大,企业押宝一种技术路线,如果成功了,企业自身也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而一旦押错了宝,企业就可能因此丧失竞争力。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n型电池迎来了最好的发展窗口期,但以往每一次光伏技术迭代带来的旧霸主倒下、新霸主崛起的剧情,这一次恐怕很难到来。随着光伏行业全面走向平价和双碳目标带来的发展契机,迎来全新发展周期的光伏产业对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的压力也更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宣称布局TOPCon和HJT的产能均己超过140GW。然而根据ISFH的数据,PERC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为24.5%,而领军企业隆基绿能目前的实验室转换效率已经接近24.1%,正在逼近PERC电池的天花板。